文章

学习有困难?看这里

我们可以把“看不懂”分三种情况:

类型 特征 建议
🧩 A类:概念过多,不知从何入手 一页出现 10 个没听过的词(Agent、Realm、Job、Context…) 暂放,标记关键词,以后回头读
🔍 B类:大致懂意思,但逻辑关系模糊 看懂了句子,但脑中没形成流程图(谁调谁、谁先谁后) 可以“半啃”,结合可视化图 + 实验代码慢慢理
⚙️ C类:能和已有知识关联,但细节难懂 例如“Promise 的 Job 队列属于 Agent 层” 值得啃,通过对照事件循环来深化理解

👉 如果你是 A 类懵:那说明你现在看到的,是“语义规范层”的内容,不该硬啃。 👉 如果你是 B 或 C 类懵:那说明你已经接近理解了,这种“似懂非懂”正是该“轻啃”的信号。

🧩 三、一个非常实用的策略

不放弃,但也不硬啃。

可以这样做👇

  1. 🌱 留存概念,不深究细节 比如现在知道:

    • “代理执行模型” → JS 引擎内部的调度方式;
    • “事件循环” → 浏览器负责调度外部任务。 记住这个“分层”关系就够。
  2. 🧪 继续实验代码 比如:

    1
    2
    3
    4
    
    console.log(1);
    setTimeout(() => console.log(2));
    Promise.resolve().then(() => console.log(3));
    console.log(4);
    

    一边看结果,一边对照“宏/微任务”的理论。 实践能让抽象规范变得具体。

  3. 🗓️ 一两个月后再回头看规范 这时你会发现:那些当初完全看不懂的“Agent”“Job Queue”, 突然变得有意义了——它们原来就是你熟悉的异步行为的底层语义定义。

💬 总结一句话:

「能懂一点」不是硬啃出来的,而是等你先把“上层模型”吃透后, 再反向回看底层规范,自然会顿悟。 所以别急着硬啃代理执行模型——它值得理解,但不该在你还没吃透事件循环时去死磕。

本文由作者按照 CC BY 4.0 进行授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