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《The Coffin of Andy and Leyley》中的角色形象探讨
个人拙见
这种的话,先分析当事人会“变成这样”的自身原因,再来讨论“造成这种后果,谁是第一责任人”的问题。
(话说回来,怎么网上很多人支持“哥主责”、“哥哥才是天生的黑”的想法,我不理解——同样都是受害者小孩,就因为哥“年纪大些、承担抚养主责”就责任更大?小孩的三观本来就不正,负责在哪。我只承认“长期的压抑造成本人麻木冷漠”的观点,从哥对女友的态度就能看出。)
性格形成因素
——让我分析分析造成主角如今性格的主要因素:
-
哥:
- (自身)长期忍受母亲的严厉打压、没有夸奖,压力 +1
- 父母缺位,从小对妹妹负起养娃重担
- 从小妹妹任性泼皮,为了不受到母亲批评而忍受妹妹的无理取闹,压力 +1
- 读书时期没有交心朋友倾诉,长期被造谣排挤,压力 +1
长期的心理压抑,导致哥忽视自身内心渴望,对他人冷漠麻木、缺乏同理心。
-
妹:
- 和哥哥一样,长期缺爱,渴望被关注;对唯一会在意自己的亲人尤其敏感
- 看不良电视节目,从小品行不端、受师生排挤
- 性子率直火爆,做事不过脑子(比如向妈妈大嘴巴爆出妮娜那段)
- 从小有需求,就是向哥哥撒泼吵闹并得到满足,养成了“不经脑子向哥哥吵闹、不考虑哥哥感受;满足不了就一哭二闹三上吊”的行为惯性
这样结合她的性格,即使在自己长大后会逐渐考虑他人(哥哥)的感受,在有需求的时候还是无法改变相处模式,导致“一步错步步错”、越尝试沟通越无法理解。
长期处于家庭、学校边缘,导致妹三观薄弱,不管他人眼光从而我行我素。
并且,兄妹二者的共同问题:成长中的困惑、思想误区,没有得到大人的即时纠正。包括兄妹之间的依恋情结,都是父母忙于生计、教育缺位造成的。
兄妹二人家庭几乎 debuff 叠满:母亲是二胎、大学生,日夜兼职维持生计……唯一稍有不同的是有个支持母亲的爹,但这一点也因为爹忙于生计,长期懦弱、在家中没有话语权而没有发挥正面作用,导致家庭抚养模式近乎单亲。
“骨科”核心
——聊完了能想到的一些社会因素(遗传有影响,但私以为只是影响性格基调/本能反应)后~~
结合以前对单亲家庭的一些见解,我认为“兄妹骨科”的核心:
-
妹对于哥:有一点恋父情结?
因为哥哥作为唯一实际抚养她的人,是她孩童时期安全感的唯一来源。当哥哥谈了女朋友、减少了对妹的关爱时,对妹的感觉不亚于孩子看到爹跟着后妈跑了一样。
性格火爆的妹没有选择隐忍,因此通过死亡威胁等方式,频繁的和现任争夺哥哥的占有权。
——因此,我们可以把妹的病态占有欲,看成是对安全感、对关注的极度缺失和渴望? -
哥对于妹:同样,哥对妹怀有抚养的父母之爱、异性间的男女之爱等复杂情感。(因为本体中并未描写妹妹对异性的欲望渴求,可能是电视大神的素养?)
根据我的变态口味,我更关注到的是哥意识到对妹妹男女情爱的逐渐转变。随着荷尔蒙的增加,进入青春期的哥开始为亲情(社会关系)、爱情(生物本能)的混淆感到困惑……然后因为缺少正常社交(朋友间交流解惑)、和妹妹长期共处(异性界限模糊)逐渐被困在这种混淆中,没法和妹妹、和女朋友中的任何一人划清界线。请重点关注青春中期:
从“异性朋友”到“亲密关系”——对于异性伙伴的态度,青春期男孩通常会经历以下变化(虽然因人而异):
……
- 青春前期(9~12岁):好奇 + 抵触并存
- 出现对异性的“注意”甚至打趣,但大多以模糊的、带有玩笑性质的方式表现。
- 异性被神秘化,亲密的异性交往仍较少。
- 青春中期(13~15岁):情感觉醒 + 自我探索
- 生理变化(如荷尔蒙增加)带来更明显的性意识与情感渴望。
- 渐渐将异性视为潜在亲密对象,而非纯粹朋友。
- 出现初恋、暗恋等现象,可能开始将友情和爱情混淆。
- 青春后期(16~19岁):情感深化 + 自我定位
- 对“关系”的理解更深入,会思考“我想和什么样的人建立亲密关系”。
- 对亲密关系的需求更趋向于情感支持、理解、共鸣。
- 真正开始分辨“友情、喜欢、恋爱、性吸引”的不同层次。
问问 AI
说完了我的拙见,接下来总结下 AI 对原生家庭角度给出的标准答案吧!大部分都能直接对号入座,不做过多个人解读!
- 情感依赖:并非“喜欢”,而是“过渡依赖对方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”。
- 边界模糊:长期同住、甚至一起入睡,双方缺乏独立感 // 因为对方最懂自己,误将其当作情感伴侣的一种替代——表现为过度控制、干涉交友、情绪勒索等。
- 社会功能受损:
- 难以发展正常的同龄异性恋爱关系;
- 某一方被动承担情绪照顾责任,而对亲密关系产生困扰。
——关于这些亲密关系发展潜在风险的形成因素,主要有:
- 父母情感疏离、缺位:孩子在兄妹关系中寻求稳定感、安全感。
- 独立空间不足
- 情绪教育缺失:
- 父母不教导孩子如何分辨“亲情 VS 爱情 VS 占有”,孩子只能自行猜测和理解;
- 缺乏亲密关系的正向模板,孩子容易误将“被需要”共鸣为“喜欢”。
- 家庭角色混乱:某一方被赋予过渡责任,长期处于“家长式角色”,从而造成“亲密 + 权威”危险混合,容易演变为情感操控或依附。(部分人群对于哥哥 PUA 妹妹的看法可能因此而来……)
一些不成熟的主观 feelings
其实是因为二创区仰慕已久,今天顺手视频通关了(让我上手亲自玩也不敢……人菜瘾大orz)。个人主观观点,还请海涵!
- 剧情:对于小人间的合作,我向来的态度是“小人之间,只有相互利用”,腐朽线中的二人就很好诠释了这点:在沉重的生活压力前,亲情和爱情终究是会腐烂消失的、对吗。。看着兄妹俩中哥逐渐堕落成抽烟酗酒的家暴男、彻底烂掉的过程,还是非常痛心的。。前面的杀人越货都一起撑过来了,却依然扛不过生计的重压吗……
还好最后的“蟑螂双飞”结局中,两人相处的比想象中和洽,也算是悲中之喜了。 - 如何逃离家庭困境:第三章看哥的童年经历,觉得真在现实里遇上这种家庭早就年纪轻轻开始改花刀了……
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考到远离家庭的大学,经济独立,彻底断绝和原生家庭间的联系,再交些好的朋友改善交际能力、人品性格,这样也许能救自己……然而隐忍懦弱的哥们亚撒西、既要又要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,根本就是不可能的。连彻底切割的决心都没有……兄弟自重吧。 - 再谈网络的好处:只能说在拓宽眼界这一块,网络能让更多处境相似的青少年意识到“自己没有错”;在沉没成本无法挽回前,减少内耗并趁早改变。
最后:虽然二次元骨科很好磕,但是谨记三观不要跟着剧情跑歪了!三观不要跟着剧情跑歪了!以及现实中遇到这种人,尊重祝福、赶紧跑!
以上!